編者按:在破除車聯網迷信系列前2篇中,提出了二個鮮明的觀點:“OBD”不是車聯網,車載設備智能化不是車聯網,而車聯網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誤區和迷信,皆是因為這是一個復雜的體系,容易出現盲人摸象之偏差,車聯網究竟有多復雜?車云菌現在就要來說一說這個理。
點擊查看【破除車聯網迷信】系列所有文章
我們說車聯網是一個整體性的解決方案,是說它必須具有硬件(車載終端)、軟件(大量涉車Apps)和平臺(車云體系)的綜合屬性,同時也是一種標準的“端-管-云”體系。正是這種體系結構,導致了認識上的一百個“車聯網專家”擁有一百個“漢姆雷特”式的解釋。
為什么說車聯網較為復雜呢?首先是范疇的定義至今無論從學術界還是產業界,都是王婆賣瓜,各說各的。學術界不談了,“不打糧食”,甚至是制造混亂,“一葉障目,不見泰山”,“糾其一點,不及其余”通常是學術界的通病。
產業界則有搞汽車電子的,汽車診斷儀的,GPS的,導航的,PND屏幕的,汽車娛樂系統的,汽車通信的,汽車裝飾的,智能輔助交通工具的;現在又增加了移動互聯網的,智能手機的,大數據的,電信運營商,汽車服務商和后服務產業鏈,汽車電商,電子商務O2O,汽車保險,二手車評估與交易,智能交通,語音服務,運營類車輛管理環節,大眾用車,和大眾汽車消費與生活,甚至是工信部/科技部/公安部/交通部等政府機構,等等。常識告訴我們,這樣的群體,說話都沒有一個基線和定義,能不復雜嗎?
中國一旦什么被冠以上萬億產業,就立馬亂透了。而車聯網是這幾年科技領域唯一的實實在在看得見、摸得著的“上萬億產業”,僅僅每年新增2000多萬輛車,保費每年新增1000億,再加上“傳統上述產業”,一股腦地擠進到所謂的車聯網新領域,一下子把產業規模擴大了很多,弄亂了很多,導致產業概念上的大量泡沫,這些泡沫又被空談務虛之人所利用了。這種亂象,給做車聯網實事的人,帶來了巨大的干擾。
做車聯網,稍微歸納一下,部分復雜程度來自如下幾個方面:
1. 產業跨界、邊界模糊、處于盲人摸象階段;
2. 車派、聯派、網派觀點難以融合,相互爭搶,干實事的少,討論聚焦不到一塊,務虛的多。尤其是做實業推進的少;
3. 國內沒有原始創新的基因、信心和經驗,在缺少國際參照系情況下,在缺少競爭對手前提下,沒有堅定的信念;
4. 創新項目,同時需要創業模式支撐,但從業者大多數來自傳統產業和重資產產業,創新創業者難有話語權,中國的創新環境本來就不健全,再加上“比大小”說話,正確觀點難以被接受;
5. 國家層面的投資絕大多數都用于傳統改造上面,極少用于支持創新和原創技術的激勵、顛覆性試驗,資本配套環境差;
6. 車聯網必須具備3要素:車-聯-網,或所謂的“端”、“管”、“云”。三者都很專業并且具有較強的擴展能力,是非常復雜的;
7. 車聯網的運營不同于移動互聯網,也不同于電信運營商,但兩者的特色都是需要的,因此,車聯網虛擬運營的平臺、團隊素質、技術和工具等,都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。
8. 市場導入周期。車聯網應用可以分為以下幾類:汽車后服務或4S;政企車隊;汽車制造商;電信運營商;保險公司;移動互聯網。根據我們的實踐,盡管車聯網被大多數行業所認同,但真正導入并商用,都是需要很長時間的。如4S集團類需要至少9-12個月;政企客戶或“2客1?!毙枰?-12個月;汽車制造商需要2-3年;保險公司需要1-1.5年;電信運營商需要至少1年以上;互聯網企業和市場反應應該算快的了,沒有9-12個月也是不行的(恰恰是抵觸較大的一類)。這么復雜的市場道路、這么耗費的教育成本,一般的創業公司和格局很小、朝不保夕的投資,是很難勝任的,在中國存活的概率極小,這也是一類復雜度。
還有很多,不一一贅述。信息型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很多都不適合重載(實體)互聯網,因此,首先澄清一個概念,不是很多信息型公司都可以做硬件的,Google當初嘗試做手機時,評估了一年多,G1出來后,就很快停產了,還是退回到做OS;“Google Glass”做了7年、i-Watch做了4年,為什么做這么久?各種可穿戴硬件至今商用甚少,所謂的健康監測與可穿戴設備,成長期甚至超過了自動駕駛汽車,等等;所有號稱做硬件的互聯網公司都跳過票,至今已成為一種規律。
因為,硬件產品只是一個環節,傳感準確度、可傳感度、穩定性、電源管理、隨身性與方便性、微型化、通信與自控、系統工程與人機工程、軟件與平臺配合、安全性、隱私等,復雜程度一下子超過以往硬件產品的2-3個數量級。打個比方,如果以往的硬件產品是在做食品,現在的物聯網是做保健品,而車聯網硬件等是在做藥品。其復雜和艱難程度可想而知。
用敏捷和永遠的β版的互聯網思維來做硬件,必然會被規律撞得頭破血流。我們根據多年來的經驗,這里也列舉部分車聯網硬件的復雜性和特殊性,與同行們共享和商榷:
1. 關于車機硬件的誤區:硬件成本不是越低越好,尤其是汽車這種工業級產品的硬件。最簡單案例,假設一個車機擁有1000個焊點,每個焊點合理性成本是一分錢,如果要求打9折、既9塊錢,這樣,很可能會出現類似虛焊等潛在的質量故障,導致整機故障率上升。一般是每節省一塊錢,系統故障率上升萬分之一,每一個IOV終端都是一顆“定時炸彈”,當成千上萬車機用戶時、十倍數App、和同等量級的人員用戶Mesh應用狀態時,大系統運營的工程特性體現出來,所謂的“電信級”問題就成為主要矛盾,規模成本和服務成本等就將把很多“車聯網企業”炸飛。
2. 硬件產品不能快速迭代。我曾經在深圳硬件創新大會上講過類似理論,下圖是其摘要,做車聯網硬件設備也可以參考。
硬件創業的十大誤區
3. 硬件無法與軟件同步。這就不是端管云(C3)和諧體系,但硬件、軟件、平臺的研發與交付同步仍是一個大問題。
4. 終端必須是無縫持續進化的,可持續支持客戶與市場的新需求。因為終端擁有對車輛和車主的服務承諾,和歷史功效,不能因為升級而中斷和強迫用戶改變消費,這點傳統汽車產業和做互聯網IT的都容易忽視。
5. 終端的安全性與可用性,存在性。當車聯網用于UBI保險時,存在性是客戶需求的核心,而保險車聯網所需要的10大要素,不是當前那些討論著的方案所能解決的。
6. 車聯網是典型的ICT產業,即是電信級運營(車平面),又是互聯網運營(手機App平面)。需要全新的運營理念和IOV-BOSS。
7. 車云平臺的復雜性。無參照結構,網元需要摸索,性能及指標都需要自定義和創新,缺乏創新勇氣的,往往束手無策,通常網絡IDC是下載流量大于上載,而IOV恰恰相反,很多局部上載大于下載,且業務邏輯不同以往,無可參照,需要具備創新和技術功底能力。
8. 大數據的困惑。都說汽車大數據,但小數據是什么樣子?數據采集和加工、分析與挖掘都各自干什么?什么是車聯網大數據?用戶用車和購車的數據和使用習慣?汽車消費市場數據?都與車聯網沒有關系,沒有車聯網都可以做的所謂大數據,肯定不是車聯網大數據,所以也不能被更加有效的使用。
9. 車聯網做政企車隊管理的難點:車隊管理歷來是企業MIS中的難點,關鍵不能做到實車匹配,和做到對人、對車、對成本的有效便捷管理。車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出現,讓對車-人-成本管理變得非常容易,但目前也只有少數幾家可以提供全套解決方案,是低成本、無需大投資、快速見效、與現有體系兼容的商用系統。
10. 互聯網后裝(4S)市場的一些問題:4S集團利用車聯網服務轉型已成趨勢,但是目前車聯網解決方案都是單純硬件方案,缺乏平臺和CRM后臺能力,缺乏App定制與融合能力。
車云小結:
基于車聯網的UBI車險的一些要求,對于當前車聯網企業,絕大多數都是難以實現的。從商業應用和實戰角度,車聯網的內涵和復雜度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,這里尚未談及ITS、電子車牌、和汽車黑匣子等對車聯網的期望,也沒有談及車聯網對汽車制造業的沖擊和改變。它絕不是僅僅幾百塊錢、一個小小的硬件就能改變的巨大和復雜環節的產業鏈。
本文作者劉南杰,為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學院物聯網研究院副院長,江蘇南億迪納數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。??
轉自:車云網(http://www.cheyun.com/content/news/2884)